Tuesday, June 17, 2008

纯天然绿色减肥药方
  荷叶减肥茶:鲜荷叶5克,山楂5克,生薏仁3克,沸水沏饮。尤其适于有高血压症的肥胖之人。  菊楂决明饮:洁净的菊花3克,生山楂片及草决明各15克,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严盖温浸半小时,每日数次服用。  双根茶:山楂根、茶树根、玉米须、荠菜各50克,每日1剂,煎汤代茶。  萝卜汤:红白萝卜各250克(洗净切块),姜10克,加水煮熟,食盐调味,饮汤吃萝卜。  冬瓜粥:新鲜连皮冬瓜250克(洗净切块),大米100克,加水煮粥,用食盐调味后服用。  冬瓜皮蚕豆汤:冬瓜皮50克,蚕豆60克,清水三碗煎至一碗,去渣饮用。   赤小豆鲤鱼汤:赤小豆150克,鲤鱼一块(去内脏),加水适量煲汤,食盐调味服用。  三皮饮:新鲜西瓜皮20克,新鲜冬瓜皮20克,新鲜黄瓜皮20克,煎水加食盐少许饮用。  雪羹汤:海蛰头30克,温水泡发,洗净,切碎;鲜荸荠15克,洗净去皮,共放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箭煮1小时,一次或分次喝汤。  泥鳅豆腐羹:鲜豆腐100克,活泥鳅250克,玉米须(布包)30克。将泥鳅放盆中养1-2天后,取出与玉米须、豆腐共入沙锅,加水适量煎煮,待烂熟后调味服用,每天一次。

不伤身体的减肥药方
  肥胖给人们带来的烦恼与日俱增,虽然减肥的方法五花八门,但结果不是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就是引起不良反应。下面几种中药减肥方法既有较好效果,又不会带来副作用。   1、枸杞子每日30克,冲茶服,早晚各1次,连用7周,用药无禁忌,一般1个月后体重可下降2.6千克。   2、饭前半小时服用大黄片4-10片,每日1-3次,大便保持每日3次左右。   3、干荷叶100克,山楂250克,浙贝母100克,皂夹(火制)图克,生大黄50克,陈皮50克,上药研细末为1疗程剂量。每日取干药50克,用开水浸泡,取汁300毫升,每日分2次服,1个月1疗程。   4、茵陈40克,首乌20克,金樱子30克,黄精30克,生山楂15克,丹参20克,大黄10克,三七粉5克,泽演15克,葛根20克。水煎服,每日2次。   5、决明子30克,泽演、郁李仁各15克,火麻仁、山楂各10克,研末,每袋20克,每日3次,每次1-2袋,饭前半小时服。   6、番泻叶、桃仁、猪苓、枳壳、黄芪各10克,研末。每次10克,开水冲服,每日1-3次,30天为1疗程。

临床常用减肥方剂主要有
1.防风通圣散(<<宣明方论>>)
由大黄、芒硝、防风、麻黄、荆芥、生姜、薄荷、连翘、桔梗、桅子、石膏、白术、甘草等组成。对实证肥胖、中风型体质者常用。日本人对此方多加推崇。
  2.大柴胡汤<<防寒论>>
由柴胡、黄羊、白芍、半夏、积实、大黄、大枣、生姜组成。常用于躯体肥大、腹壁肥厚、胸胁苦满者的实胖。
  3.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组成。对虚证、虚实夹杂证见皮肤发白、易汗出、肌肉疲软。膝关节疼痛或有浮肿、不伴便秘的肥胖尤宜。
  4.温胆汤
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胆南星组成。单纯性肥胖者长期服用,有较好的疗效。用该方治疗肥胖症90例,获得较好的效果,平均体重由88千克降至76.5千克。
  5.七消丸(天津达仁堂制药厂生产)
由地黄、乌梅、木瓜、白芍、北沙参组成。每日早晚各1丸,空腹以温开水送服。主治单纯性肥胖。用该方治疗125例肥胖症,总有效率为81.6%。
  6.轻身2号《浙江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
由黄芪、防风、白术、川芎、制首乌、泽泻、生山楂、丹参、茵陈、水牛角、仙灵脾、生大黄组成。治疗单纯性肥胖50例,疗程4~23周,结果48例有效,体重平均下降3.72千克,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也有明显的下降。
  7.白金丸
由白矾、郁金组成。每次6克,每日3次,连服40~60天。170例高脂血症又有肥胖者服后体重明显下降,平均降3.75千克。
  8.消肥饮
由荷叶、山楂、泽泻组成。代茶饮,疗程3个月。治疗单纯性肥胖41例,显效(体重减轻2千克以上)27例,显效率为 68.2%。
  9.减肥丸
由番泻叶、松萝茶、泽泻、谈竹叶、槐花、夏枯草、葶苈子、茯苓等组成,有除湿化痰、利尿通便的作用。治疗183例,总有效率为74.3%,平均减少2.52千克。
  10.减肥轻身乐
由漏芦、决明子、泽泻、荷叶、汉防已、生地、红参、水牛角、黄芪、蜈蚣组成的水煎浓缩剂,治疗51例,有效率 94.1%。


人们普遍认为,吃饱喝足后大睡一场会造成脂肪淤积,
人们普遍认为,吃饱喝足后大睡一场会造成脂肪淤积,从而导致发“福”,因而少睡觉就能把人“熬瘦”,而美国一项新研究却证实这恰恰起到相反作用。美国一个研究小组在对1.8万名成人进行多年跟踪调查后发现,睡觉有利于减肥。   这个研究小组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史蒂文博士和哥伦比亚流行病研究专家詹姆士共同带领的。在本周举行的北美医学联合会肥胖问题研究会上,他们正式公布了小组的研究成果,认为“人们的睡眠和肥胖有着惊人的联系”。与每晚睡眠时间为七到九个小时的人相比,那些每天晚上只睡四个小时的人体重超重的可能性会增加73%,睡五个小时的人会增加50%,睡六个小时的增加23%。   研究报告指出,人体血红蛋白中有一种“瘦蛋白”,它可以降低人们的食欲并影响大脑决定应该吃多少东西,足够的睡眠会使这种蛋白增加,从而抑制人们的食欲。而剥夺睡眠则会导致人体内一种刺激食欲激素的分泌,反而使人大开“胃口”。因此,专家们建议,每天保证六到七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可以预防肥胖症的发生

减肥小药方
  瘦腰减腹茶  材料:山楂、槐花各2钱,麦芽3钱、枸杞6钱及萝卜一条  做法:1.先将萝卜用1500cc(约6碗)的水,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直到萝卜煮熟。2.加入其他药材,再煮15分钟即可。  效果:1.山渣可消肉除油,降低胆固醇和血脂肪,避免消化不良。  2.麦芽能消除米、面堆积引起的胃胀不适。  3.槐花可以预防因生活不规律,熬夜后引起的火气上升或痔疮发作。  收臀美腿茶  干荷叶100克,山楂250克,贝母100克,生大黄50克,陈皮50克,研细末为1疗程剂量。每日取干药50克,用开水浸泡,取汁300毫升,每日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塑体修身茶  桃仁30克,猪苓15克,枳壳10克,研末,每次用10克,开水冲服,每日1至3次,饭前半小时服,1个月为1个疗程。坚持下来,体形自会变得轻盈。


减肥经历
吃了各种减肥的药物 ,非但没减肥,反而比以前更胖,怎么减也减不掉了。食物减肥很好,但本人通过吃山楂类制品的减肥,觉得更吓人,就是吃后,腹内觉得无限的饥饿,总想找东西吃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本人是医生,对于目前各类的减肥药物自身都试用过,效果都不是很好。望大家要注意。不要轻信网络上流传的药方,防止盲目的吃坏了身体。还是到有处方权的正规中医那里去开方。

因为对各种减肥法都试过,反而总结出来一个不用药物的减肥法,很安全,希望大家试试。

就是晚间的休息时间适当的提前,尤其是晚餐以粥品为上,饭后适当的活动后,就早点安歇,一觉睡到天明早起。晚餐不要吃大鱼大肉脂肪多的食物。大家试试吧。
续嗣丹

[组成]当归 乌药 益智仁 石菖蒲 杜仲 吴茱萸75克 茯神 牛膝 秦艽 细辛 桔梗 半夏 防风 白芍各9克干姜30克 川椒(焙)60克 附子1个(重30克) 。
[功用]此方专治妇人五脏虚,子宫冷,不能受胎。并治男子肾亏,阳物不起,一切虚证。[用法]作一窍,入朱砂3克,用湿面包好,火候熟为末。牡蛎30克,童便浸49日,外用硫黄末30克,醋盐涂,用纸包在一处,炭炙,入米醋湿之,晒干,连前药共为细末。用糯米糊为九,如桐子大,每服30九,每日加上5丸,渐渐加至70丸,早晚用淡盐汤服。[来源]求嗣指源

续嗣降生丹

[组成]当归 桂心 龙齿 乌药(真天台者佳) 益智 杜仲石菖蒲 吴茱萸各45克 茯神 川牛膝 秦艽 细辛 苦桔梗 半夏防风 白芍药各0.9克 干姜(半生半炒)30克附子(脐心作l窍如皂子大,入朱砂3克重,湿面裹煨)1只重24克川椒(汤浸半日,焙)60克 牡蛎(取漳、泉二州者,用学堂童子小便浸49日,5日一换,取出用硫黄末30克,米醋涂遍,用皮纸裹,又用米醋浸令纸温,盐泥厚固济干,用炭2500克煅,每遇合药入60克,余者留后次合药用)1大片 。
[功用]治妇人禀赋气弱,胎脏虚损,子宫冷惫,血寒痼冷,难成子息。及男子精寒不固,阳事萎弱,白浊梦泄。
[用法]上为末。取附子、纳朱砂别研为细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至100丸。空心,淡醋、温酒、盐汤皆可下,1日2服。[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大造丸

[组成]紫河车(用男子初胎者佳,米泔水洗净,瓦上焙干为末) l具败龟板(年久者良,童便浸7日炙)60克 黄柏(去粗皮,盐酒炒褐色)45克 杜仲(酥炙去丝)45克 牛膝(去苗,酒浸,晒干为末)36克 生地黄(入砂仁末18克,白茯苓1块,重60克,稀绢袋盛入磁罐内,好酒煮干,添酒7次,去茯苓、砂仁不用,只将地黄1味研为饼)120克 天门冬(去心)36克 麦门冬(去心)39克(1方有人参30克)
[功用]治男女一切虚弱,阳事早痿,女人月水不调,或常小产,或多生女少生男。凡是气血虚损不足之证,艰于嗣育者,并宜服此。
[用法]上各为末,连地黄饼子石臼捣极匀,酒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临卧白汤、盐汤、姜汤送下。冬月用好酒尤妙,夏日加五味子 15克。妇人服加当归60克,去龟板。男子遗精、妇人带下并加牡蛎45克。一云男子亦加当归。[来源]摄身众妙方

延寿获嗣酒

[组成]生地(酒浸l宿切片,用益智仁60克同蒸1炷香,去益智仁)360克 覆盆子(酒浸1宿炒) 山药(炒) 芡实(炒) 茯神(去水) 柏子仁(去油) 沙苑(酒浸) 萸肉(酒浸) 肉苁蓉(去甲) 麦冬(去心) 牛膝各120克 鹿茸(酥炙) l对 。
[功用]能补真阴,添精益髓。治精元虚冷,久而不孕,及孕而多女;或频堕胎俱宜。
[用法]上药用烧酒25000克,无灰酒10000克,白酒5000克,龙眼肉250克,核桃肉250克,同入缸内,重汤煮7炷香,埋土7日取起,勿令泄气,每晚男女各饮四五杯。勿令醉,至100日后,健旺无比。忌房事月余,入室即成男胎。有力者,加人参120克更妙。男女俱服之佳。[来源]惠直堂经验方

种子方

[组成]明净鱼鳔胶500克(切碎,炒成珠或蚌粉,或陈壁土同炒) 大附子1个重30克(切作4块,童便浸烂,或夹姜用,同好醋煮亦可,咀片晒干) 全当归120克(要极大者,切碎酒洗,炒)沙苑蒺藜120克(水洗净,酒炒,其色碧绿者佳),。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服空心酒送下,数不拘多少,若不得成丸,切成作块,蒸熟即丸,需男妇同服,女要调经为主。[来源]摄生总要

种子奇方

[组成]大枣500克 莲肉120克 荧实120克 甘草9克 小红枣1000克 意苡仁120克 大茴香15克 白糖250克 白菊花120克 黑芝麻3000克 小茴香15克。
[用法]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日空心服1丸,滚白汤下,男女俱服。
[禁忌]忌生冷。[来源]毓麟验方

长春广嗣丹

[组成]人参(去芦) 天门冬(去心) 当归(酒洗) 泽泻(去毛)山茱萸(去核) 石菖蒲(炒)赤石脂 五味子(去梗) 覆盆子(去萼)白茯苓 车前子 广木香 柏子仁各30克 山药(姜汁炒) 川巴戟(去心) 川椒(去目与梗及闭口者,炒干汗) 川牛膝(去芦,酒洗) 生地黄 熟地黄 地骨皮(去木与土) 杜仲各60克 远志(去芦,甘草汤泡,去心) 肉苁蓉(酒洗,去心膜,晒干) 枸杞子各90克 菟丝子(酒洗,去土,仍用酒蒸,捣饼晒干)120克 。
[功用]治男妇艰嗣者。
[用法]上药25味,炼蜜作丸,梧子大。每服30丸,日3次。[来源]医方考

延龄育子丸

[组成]天门冬(去心)150克 麦门冬(去心)150克 怀生地黄 怀熟地黄(肥大沉水者)各150克 人参(去芦)150克 甘州枸杞子(去梗)菟丝子(洗净,酒蒸,捣饼晒干)150克 川巴戟(去心)150克 川牛膝(去芦,酒洗净)150克 白术(陈土炒)150克白茯苓(去皮,牛乳浸晒)150克 白茯神(去皮心,人乳浸晒)150克 鹿角胶(真者)150克 鹿角霜150克 柏子仁(炒去壳,净)150克 山药(姜汁炒) 150克 山茱萸(去核净)150克 肉苁蓉(去内心膜)150克 莲蕊(开者不用,净)150克 沙苑蒺藜(炒)150克酸枣仁(炒净)60克 北五味子(去梗)60克 石斛(去根)60克远志(去芦,甘草灯心汤泡,去心,净)60克 。
[功用]治少年斫丧,中年无子;妇人血虚,不能孕育。此方l料,夫妇齐服,服尽即孕。
[用法]上药24味,合24气,3240克,合1年气候之成数,为生生不息之妙,各制净为末,将鹿胶以酒化开,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男人90丸,妇人80丸,空心滚白汤下。忌煎、炙、葱、蒜、萝卜。[来源]医便

延龄育子龟鹿二仙胶

[组成]鹿角(用新鲜麋鹿、马鹿角,不用去角,脑梢骨二寸绝断劈开,净用)5000克 龟板(去弦,洗净,捶碎)2500克[功用]专治男妇真元虚损,久不孕育,或多女少男。并治男子酒色过度,消铄真阳;妇人七情伤损血气。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并皆治之。
[用法]上2味袋盛,放长流水内浸3日,用铅坛1只,如无铅坛,底下放铅1大片亦可。将角并板放入坛内,用水浸高3—5寸,黄蜡90克封口,放入锅内桑柴火煮七昼夜;煮时坛内1日添热水1次,勿令沸起,锅内1日夜添水5次,候角酥取出,洗,滤净去渣,其渣即鹿角霜、龟板霜也。将清汁另放,外用人参450克,枸杞子900克,用铜锅以水36碗,熬至药面无水,以新布绞取清汁,将渣石臼水捶捣细,用水24碗又熬如前,又滤又捣又熬,如此3次,以渣无味为度。将前龟鹿汁并参杞汁和入锅内,文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乃成胶也。候至初10起,日晒夜露至17日,7日夜满,采日精月华之气。如本月阴雨缺几日,下月补晒如数,放阴凉处风干,每服初4.5克,十日加1.5克,加至9克止,空心酒化下。
[来源]医便

兜肚方

[组成]白檀香30克 零陵香15克 马蹄香15克 香白芷15克 五兜铃15克 木鳖子24克 羚羊角30克 甘松 升麻15克丁皮21克 血竭15克 麝香2.7克 。
[功用]专治痞积、遗精白浊、妇人赤白带下及妇人经脉不调、久不受孕者。唯有孕妇人不可用。
[用法]分作3个兜肚内。以上12味,用蕲艾、絮棉装白续兜肚内,初用者用3日后一解,至第5日复用,至1月后常服。男性不育 。

资始健乾丸

[组成]秋石120克 鹿角霜120克 人参(拣明实者佳) 甘州枸杞子 山茱萸肉 麦门冬(去心) 天门冬(去心) 杜仲(姜汁炒断丝) 怀庆生地黄 怀庆熟地黄(酒浸)各60克。
[功用]治丈夫少病而无子。若或阳事瘦弱,精冷精清,宜服巨胜丸之属,以扶阳也;若水不胜火,心旺肾衰,热烦精滑,宜服补阴丸之属,以益阴焉。
[用法]上为末,老米面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滚汤下。一月后,候女子月经方过,金水正生之时,男子空心服车前子汤半盏,至夜交会即有孕矣。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

斑龙种子丸

[组成]鹿角(截半寸长,浸7日,用淫羊藿500克,当归120克,黄蜡60克,如法熬去渣成胶,角焙燥,霜听用)5000克 鹿角胶500克 鹿角霜250克 天门冬(去心)120克 麦门冬(去心)120克 黄柏(盐酒炒褐色)90克 知母(去毛,盐酒炒)90克 枸杞子(甘州者)120克干山药20克 肉苁蓉(酒洗去浮甲、白膜,晒干)120克 茯苓(去皮)120克 山茱萸(净肉)120克 破故纸(盐酒炒)20克 生地(酒洗)120克 当归(酒洗)120克 菟丝子(酒蒸捣成饼,焙干)180克 熟地(制如法)180克 白芍(酒炒)90克 牛膝(去芦、盐酒炒)90克 杜仲(盐酒炒,去丝)90克 人参(去芦)90克 白术(土炒)90克 五味子30克 酸枣仁(炒)30克 远志(甘草汤浸,去骨皮)60克 砂仁30克 。
[功用1治中年以后无子者,最为得力。
[用法]共为末,炼蜜,化鹿角胶,丸桐子大,每服100丸,空心淡盐汤或酒下。
[附录]蜀中道人云:尾闾下禁沧海竭,九转神丹都慢说,唯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血。斑龙珠即皮鹿角也。鹿性善交,多寿多子,故定此方。
[来源]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

五子衍宗丸

[组成]甘州枸杞子240克 菟丝子(酒蒸捣饼)240克 辽五味子(研碎)60克 覆盆子(酒洗去目)120克 车前子(扬净)60克 。
[功用]此药添精补髓,疏利肾气,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
[用法]上各药,俱择道地精新者,焙晒干,共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90丸,上床时50丸,白沸汤或盐汤送下。冬日用温酒送下,男服。[来源]摄身众妙方

种子丸

[组成]巴戟(酒浸去心)60克 益智仁(盐水炒) 杜仲(去皮酥炙) 牛膝(去芦酒洗) 白茯苓(去皮木) 干山药(蒸)各30克 菟丝子(酒浸去泥土,炒) 远志(甘草水煮,去心) 蛇床子(去壳) 川续断(酒洗)各45克 山茱萸(酒洗去核)90克 当归身(酒洗)30克 熟地黄90克 鹿茸(去毛酥炙)30克[功用]益荣而补精。治人无子之因,起于父气之不充,或禀赋薄弱,或房劳太过,以致肾心欠旺,不能直射子宫,宜此温清之剂。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30—50丸,空心酒下,或炒盐汤下亦可。[来源]济阴纲目

温精毓子丹

[组成]人参60克 肉桂30克 五味子30克 菟丝子90克 白术150克 黄芪250克 当归90克 远志60克 炒枣仁90克 山茱萸90克 鹿茸1对 肉苁蓉90克 破故纸90克 茯神60克 柏子仁30克 砂仁15克 肉果30克 。
[功用]治男子泄精之时,寒气逼人,自难得子。
[用法]各为末,蜜为丸,每日酒送30克。服一料,精变为温矣。 [来源]辨证录

十子丸

[组成]槐角子(和何首乌,蒸7次) 覆盆子 枸杞子(去枯者及蒂) 桑棍子 冬青子(4味共蒸)各120克 菟丝子(制,去壳酒蒸) 柏子仁(酒浸,蒸) 没石子(照雷公制) 蛇床子(蒸)北五味子(去枯者,打碎蜜蒸)各60克[用法]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一60丸,淡盐汤下,干点心压之。[附录]四明沈嘉其人无子,70以外,服之连举子。[来源]证治准绳
固阳种子丸

[组成]破故纸(以水漂去轻者,米泔水浸2日晒干,再以盐水浸2日晒干,再以杜仲煎汁浸2日晒干,再以黄柏煎汁浸2日晒干)50克 鱼鳔(蛤粉炒成珠)120克 胡桃肉(去壳留皮)120克
[功用]治年老相火不足,久无子息。并治精冷精薄,不得结孕者。
[用法]上三味,炼蜜为丸,早服9克,晚服6克,盐酒、盐汤任下。 [来源]何氏类纂集效方



制米法

[组成]白糯米12000克或18000克鲤鱼胶(每白糯米粉560毫升加30克) 。
[功用]返老为童,种子如神。
[用法]白糯米整粒者,于二月初八日,壬癸亥子日,取长流水锅内煮开水,徐徐入米,一滚即捞起,不可太熟,筐内摊晒,不可堆厚,日对日光,夜对月光,不时手翻,积算共得日色月光有几个时辰,至日色晒得有147时,月光有98时为满。将满之时,以净水冲去米上灰土,再晒至数足磨细粉,每粉560毫升加鳇鱼胶30克,去两头黄黑者,取中间明亮者,剪成豆大,炒黄色,另研细末,入米粉和匀。每清晨盐水调120一180克,或300克。若只生女而未生得男者,以淡姜汤冲服。[来源]惠直堂经验方

平火散

[组成]熟地30克 玄参15克 麦冬9克 生地9克 丹皮9克 山药9克 金钗石斛9克 沙参9克 。
[功用]治男子有精力甚健,入房甚久,泄精之时,如热汤浇入子宫,妇人受之必然吃惊,反不生育者。人以为久战之故,使妇人兴阑,以致子宫谨闭,精不得入,孰之不然。治法但补其肾中之水,使水旺而火自平。此方补阴而无大寒之虞,泻火而有生阴之妙,无事解氛,自获退炎之益,宜男之道,即在于斯。
[用法]水煎服。连服十剂,精不过热,与妇女交接,便可受胎,且庆永安也。[来源]辨证录

药酒秘方

[组成]生羊肾1具 沙苑蒺藜(隔纸微炒)120克 桂圆肉120克 薏苡仁120克 淫羊藿(用铜刀去边毛,羊油拌炒)120克 仙茅(要真者,用糯米汁泡,去赤汁)120克[功用]治不育。种子延龄,兼乌须发。
[用法]用滴花烧酒10000毫升,浸21日。随量时时饮之。[来源]经验良方全集女性不孕

续嗣方

[组成]茱萸 白芨 白蔹 白茯苓 陈皮各30克 细辛 桂心 五味子各12克 白附子(炒) 川牛膝 厚朴(姜制)各9克 人参 乳香各6克[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红小豆大。每服15丸,空心黄酒送下,经尽后1日,连进3服,交合有孕。若见效,再不必服。
[附录]昔日庞丞相夫人,服此药半月之间有孕,后来果得9子。[来源]摄生总要

降珠丸

[组成]秦艽 桂心 杜仲 防风 厚朴各0.9克 牛膝 沙参 干姜 制半夏 白蔹各15克 附子 白茯苓各45克 人参30克 细辛33克 。
[用法]蜜丸,绿豆大。每服30丸,空心米汤下。有孕勿服。
[附录]黄天官妾,年27岁,服药27天有孕。余药送同僚秋侍郎妻,年34岁,服之1月有孕。魏检讨妻,年40岁,服之40日有孕。[来源]毓麟验方

先天归乙汤

[组成]生地 川芎 白茯苓 白术(麸炒)各3克 当归 香附(醋炒)各3.6克 人参 白芍(酒炒) 牛膝各2.4克 牡丹皮 陈皮 砂仁各2.1克 。
[功用]治不孕。
[用法]上锉一剂,姜3片,空心服。渣再煎,临睡服。经末行时,先服五剂,后服五剂,经脉调和即当孕。
[来源]明医选要济世奇方

另方
[组成]枸杞500克 白果(生熟)各250克 白茯苓粉150克[用法]捣老米糊为丸,初服60—70九,一月之后百丸,白浓场送下,早服。[来源]摄生总要

种玉调荣汤

[组成]川芎 当归 吴萸各3克 熟地4.5克白茯苓 陈皮 玄胡索 干姜(炒) 牡丹皮各2.4克艾叶(醋炒) 官桂各1.5克 香附6克(童便浸,醋炒)白芍1.8克[功用]治不孕。
[用法]上挫一剂,姜3片,空心服。待经行服起,经尽则止。[来源]明医选要济世奇方

八珍益母丸

[组成]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各30克 当归(酒洗) 熟地(酒洗)各60克 炙甘草15克芍药(醋炒)30克 益母草(五六月采取,只用上半截带叶者,不见铁器,晒杆为末)120克。
[功用]治久无于息,皆因血气两虚,脾胃并弱,饮食少 。
思,四肢无力,月经不调,或断或续,赤白带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丸弹子大,空心蜜汤或酒下1丸,或为小丸亦可。服一月之后即可受胎。虚甚者用药500克,必能受子。[来源]景岳全书


无名丹

[组成]白术(洗净)500克 补骨脂(微炒)60克,川乌(泡,去皮脐)60克 川楝子(挫碎,微炒)90克 白龙骨(杵碎细末后入) 茴香各40克 。
[功用]保气守神,涩精固阳,女人服之有产。
[用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0丸或50丸。温酒盐汤任下,空心日、午、晚服。[来源]普济方

百子归附丸

[组成]川香附米500克(先用米世浸1日,煮1次晒干,又用童便、酒、醋各浸1次,照上四制毕) 益母草叶250克(忌铁器) 当归(酒洗) 川芎 生地 白术 白茯苓各120克玄胡索 条芩各60克 大甘草30克 。
[功用]治妇人不受孕。
[用法]上共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70丸,早晚各一服,酒、水任下,服一个月即有孕。[来源]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

风仙酒

[组成]红凤仙花 。
[功用]久服经调即孕。
[用法]红凤仙花虚装一坛,入黑豆250克,用烧酒浸之,空腹服用。[来源]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

鹿角霜

[组成]川芎 白芍 生白术 茯苓各60克 川椒30克 人参60克 当归120克 杜仲 甘草各30克 菟丝 地黄各120克
[功用]治妇人不孕。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米汤无灰酒送下。
[来源]女科要旨阳萎

强阳神丹

[组成]熟地500克 肉桂90克 覆盆子90克 黄芪1000克 巴戟天180克 柏子仁90克(去油) 麦冬90克 当归180克 白术240克 。
[功用]治阳萎。
[用法]各为末,蜜为丸;每日白族汤送下30克。[来源]石室秘录

逐狐丹

[组成]白术15克 沙参30克 柴胡6克 白芍9克 王不留行9克 。
[功用]治阳萎。
[用法]水煎服,一剂即出而不缩。[来源]石室秘录

起阳至神丹

[组成]熟地15克 山茱萸12克 远志3克 巴戟天3克 肉苁蓉3克 肉桂6克 人参9克枸杞子9克 茯神9克 杜仲3克 白术15克 。
[功用]治萎而不振。乃过于琢削,日泻其肾中之水,而肾中之火,亦日消之。
[用法]水煎服。[来源]石室秘录

另方
[组成]熟地30克 山茱萸12克 远志3克 巴哉天3克 肉苁蓉3克 肉桂6克 人参9克枸杞子9克 茯神6克 杜仲3克 白术15克 。
[功用]治阳萎。
[用法]水煎服。一剂起,二剂强,三剂妙。[来源]石室秘录

苁蓉羊肉粥

[组成]肉苁蓉10一15克 精羊肉60克 粳米60克 细盐 葱白 生姜 各少许 。
[功用]补肾助阳,健脾养胃,润肠通便。治阳萎遗精,女子不孕,脾胃虚寒,老人阳虚便秘。
[用法]上药以米煮粥空腹服用,5——7天为l疗程。[来源]本草纲目

鹿角胶粥

[组成]鹿角胶15—20克 粳米60克 生姜3片 。
[功用]补肾阳 益精血 治肾气不足,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冷不孕等症。
[用法]先煮粳米作粥,待沸后,加入鹿角胶同煮为稀粥。冬季服食,3—5天作1疗程。阴虚火旺或感冒发热者忌服。[来源]本草纲目

神效丸

[组成]原蚕蛾(去头足、翅羽)30克 。
[功用]治男子肾气衰弱,阳萎,阳事不举。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一lO丸,临卧温喜蒲酒送下。[来源]御药院方

起萎丹

[组成]猪子肠(新瓦上焙干,研末) l具。
[功用1治男子阳萎不举。
[用法3上药每服3克,用烧酒50毫升调服1次,能管1月。[来源]集验良方

九子丸

[组成]鹿茸30克 肉苁蓉120克 仙茅30克 远志30克 续断30克 蛇床子30克 巴戟30克 huai香子30克 车前子30克 。
[功用]治阳萎遗精。
[用法]上9味捣,箩为细末,用鹿角脊髓5条去血脉、筋膜,以无灰酒600克,煮熬成膏,更研烂,同炼蜜少许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酒下,空心服。[来源]御药院方

天雄丸

[组成]蛤蚧1对 朱砂6克 沉香9克 丁香9克 阳起石9克 钟乳粉1.5克 木香7.5克 紫梢花15克 晚蛾45克 牡蛎7.5克 天雄1个 桂7.5克 石燕子1对(炭火烧,淬醋7次) 鹿茸15克(酥炙) 白米7.5克 苁蓉15克(酒浸3日,焙干) 菟丝子9克(酒浸焙干) 龙骨7.5克 海马l对 乳香9克 。
[功用]治真气不足,阳气衰惫,失精腰痛,脐腹痃急及阳事不兴,与男子本气脱者。
[用法]上件药杵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空心细嚼,好酒煎木通,入麝香少许送,不得过三服。
  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和医药学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治病保健的有效理论和方法,是中华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针灸学是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病治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和针灸治疗学等部分。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和灸灼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刺法也称针治法,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形体细长而尖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固定的部位(穴位),使其接受针刺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灼法也称为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针治法和灸治法,其治疗方法虽不相同,但都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作用于腧穴,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临床上二者常配合使用,故合称“针灸”。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也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著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虽然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但由于针灸深得民心,故仍有《针灸逢源》等著作流传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以继承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首创“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献整理发展到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观察,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针灸治疗的机理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针灸学虽源于中国,但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针灸也随之传到世界各地。为了加速针灸医学的广泛传播,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设立了三大国际针灸培训中心,以培养世界各地的针灸人才。1987年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推动了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

Saturday, June 14, 2008

地瓜葉的養分稱霸蔬果界

聯合國推廣每人每天至少要吃400公克、5種不同種類的蔬果,你做到了嗎?亞洲蔬菜中心專家建議,現代人如果沒有時間吃這麼多種,應選擇營養價值較高的蔬果吃,其中便宜又好吃的地瓜葉是最佳選擇。

亞蔬中心副研究員楊瑞玉最近配合聯合國的這項推廣,針對上百種蔬果進行分析研究,了解其中的營養價值,結果地瓜葉的營養成份居冠
。楊瑞玉表示,如果沒有時間準備 5種以上的蔬果,最好選擇吃 1大盤地瓜葉,但她強調,多樣化的蔬果攝取,才是對人體最好。

她表示,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 300公克的鮮綠地瓜葉,就能滿足1個人1天的維生素A、C、E 及鐵的需求,黃色與紅色葉的地瓜葉營養成分雖然比綠色低,但其抗氧化物的含量,較一般日常食用的蔬菜高 5到10倍,紅色葉又富含花青素,有抗氧化效果,而所有的地瓜葉都含有多量的酚,具有抗氧化及抗癌性。楊瑞玉指出,地瓜葉中還含有dicaffeoyl quinic acids成分
,這種成分對愛滋病患者來說,合併藥物治療能提高治療的效果。亞蔬中心針對地瓜葉的營養成分進行動物實驗,目前進行中。

強肝解毒妙方 :
摘錄自天然果菜集: 肝臟不好的人.大多飲食不知如何選擇而引起肝功能不良.長久累積而產生肝臟循環不良.以致於無法改善.而一發不可收拾......妙方如下..
1.蕃薯葉:大約半斤左右.洗淨.
作法:鍋底放下適量的水.待滾後.放下蕃薯葉.三分鐘左右撈起.加些嫩薑.滴下數滴香油(橄欖油
).再加些鹽.就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保肝佳餚.. 2.空心菜:大約半斤左右.洗淨.
作法:與蕃薯葉相同..


地瓜養生,小心養肉!~ 以地瓜葉取代地瓜~更好的選擇

懷舊養生食品「地瓜」,近年來成為最受歡迎的防癌抗老食物,營養師指出,地瓜富含維生素A
、膳食纖維, 卻有熱量過高的問題,怕胖的人不妨以地瓜葉取代地瓜,也能獲得相同的營養成分。台灣吹起地瓜養生風,甚至成了防癌的新星,台安醫院營養師林佳姿指出,地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 可以提升免疫力,濕潤乾燥的黏膜組織,皮膚、呼吸黏膜、腸胃道疾病都可以改善。

經常使用電腦的人,會有眼睛乾燥的問題,吃地瓜也可以滋潤眼睛黏膜,難怪科技新貴也在「瘋地瓜」。此外,地瓜中豐富的維他命A還有抗氧化、抗癌的作用,被當作養生食物,地瓜可說是當之無愧。不過,林佳姿指出,很多人都忽略地瓜是澱粉類食物,熱量非常高,一份地瓜熱量高達124卡,240克地瓜的熱量, 等同於一碗白飯,但很多人把地瓜當作零嘴吃,不知不覺中攝取太多熱量。吃地瓜也容易影響血糖,糖尿病患最好避免吃地瓜。

怕胖的人,不妨以地瓜葉取代地瓜。地瓜葉含有的維他命A,不遜色於地瓜,而且膳食纖維更高
,地瓜有的好處,地瓜葉通通有,熱量又比較低。林佳姿說,地瓜葉的熱量只有地瓜的四分之一,豐富的纖維質,卻可以讓人有飽足感,注重養生又怕胖的人,地瓜葉將會是更好的選擇!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
自然标志取穴法
手指比量法
简便取穴法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的好坏与选穴是否准确有直接关系。因此,准确的选取腧穴,也就是腧穴的定位,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1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

  2 自然标志取穴法
  根据人体表面所具的特征的部位作为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自然标志定位法。人体自然标志有两种:
  固定标志法:即是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人的五官、爪甲、乳头、肚脐等作为取穴的标志。
  活动标志法:是依据人体某局部活动后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曲池屈肘取之。
  3 手指比量法
  以患者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由于生长相关律的缘故,人类机体的各个局部间是相互关联的。由于选取的手指不同,节段亦不同,可分作以下几种。
  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横指同身寸法:以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
     
  4 简便取穴法
  此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穴等。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上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由于这类腧穴的分布和作用不同,因此各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1.五输穴
  手足三阴三阳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井、荥、输、经、合五穴,统称“五输穴”。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2.俞、募穴
  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分布于躯干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3.原、络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之所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古名“十二原”。在六阳经上,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输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代原。络脉在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络脉由正经别,出网络于周身。因此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共十五穴,故又称“十五络穴”。
  3.1郄穴
  “郄”有空隙之间,郄穴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十二经脉及阴阳跷、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古六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3.2 下合穴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是六腑经脉合于下肢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下合穴主治六腑疾患卓有奇效,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3.3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汇集的八个腧穴,分布于躯干部和四肢部。
  3.4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叫交经八会,这八个穴位主要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
  3.5 交会穴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在循行过程中相互交叉会合,在会合部位的腧穴称交会穴,多分布于躯干部。

中医预防医学史

所谓中医预防学,即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医家把预防疾病称做“治未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是谓此而言。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即未病先防),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仍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或复发(即既病防变)。例如,平素加强体育锻炼、调摄精神情志就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或疾病流行期间,一方面“避其毒气”,一方面服药治疗。如此均可有效地防止疾病发生,而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侵袭的本能却是有一定限度的,某些疾病平时无论怎样预防有时仍然难以避免产生。对于这些已经发生了的疾病,
(一) 是要防止其发展与传变(即防止恶化),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中“实脾”的目的即是;
(二) 是要防止旧病复发,如慢性咳喘、冻疮等病易在秋冬季节发作,于是可在夏季就开始采取预防性治疗。这种既病防变与既病防发的预防思想及其方法,乃是中医预防学区别于其它预防医学的关键所在,是中医预防学的优势和特长。

中医预防历史: 中医治未病
预防医学在公元前就有了萌芽,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预防医学的概念和内容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古时人们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了预防疾病的思想。古人早已认识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跟外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保护和改善环境因素、保障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措施,诸如凿井而饮、杼井易水、洒扫除虫、实行墓葬等。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先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故古人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淮南子·卷十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渺”(《汉书·贾谊传》)……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而且十分注重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预防方法。

相关文献资料充分说明,中医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乃可上溯远古,下迨今朝,源远流长。其间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一)、粗浅的卫生防病实践阶段(远古~春秋)

历史告诉我们,有了人类的出现,就必须有医药活动和卫生活动的存在。早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每常采取“构木为巢,以避其害”(《韩非子·五蠹》),“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礼记·礼运》)。大约在四五万年前,人类由“古人”进化为“新人”时期,即已开始建土窖、地窖乃至土屋、木屋和石屋;从赤身露体而发展到以兽皮,树皮充当衣服……如此均有利于抗御外邪,预防疾病。

古代卫生保健最为紧要的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和对火的利用。这不仅因为火能御寒、防兽,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如《韩非子·五蠹》载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而有了火就可“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礼记》),并大大促进了饮食的消化和吸收。

导引的出现,为古人健身防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相传“尧”的时代,人们就知道跳舞能够增强体质,《吕氏春秋·古乐》曾谓古人居处易感寒湿之邪者,应“作为舞以宣导之”,后来,有些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良好健身作用的导引疗法。当然,原始人用以保护自身和防病的方法,因该说是甚为“原始”的。

夏商时代,古人已注意讲究卫生以预防疾病,如在个人卫生方面,提倡勤洗手脸、沐浴、漱口、不食腐败有毒食物等。1935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殷王墓中,已出土壶、盂、勺、头梳等全套盥洗用具。周代人们更重视定期沐浴。《礼记》记载“鸡初鸣,咸盥漱”,指出沐浴应以热水为佳;并初步认识到情志失常、饮食不节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应谨慎防之。

对于环境卫生,古人亦较重视。相传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水井,夏代更有“伯益作井”的说法,这对于搞好饮水卫生显然大有益处。商周时期,随着人们对防病认识的提高,逐步采取了一些改善环境卫生的措施,如在殷墟遗址和在郑州附近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商代有用以排除积水的地下管道;甲骨文中载有牛棚、猪圈等字样,以及洒水、清扫和除虫资料;敦煌壁画中,有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表明此间比较重视环境卫生。又如《周礼》、《仪礼》、《诗经》、《左传》、《管子》等经典著作中还记载有许多卫生防病的方法,包括饮食卫生,除害灭病,疏通水渠,居住环境设施,乃至预防狂犬病等等。可以认为:这一历史时期,古人是把人类当作自然界的一种生物体来看待,针对自然界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侵袭,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这些预防措施虽然比较原始落后,但是,它充分显示出中医预防学业已萌芽。

此外在优生优育方面,古人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主张。如《周礼》提倡“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礼不娶同姓”;《左传》亦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其见解显然是正确的。

(二)、中医预防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晋隋)

如果说从远古至春秋是中医预防学的萌芽时期,那么大约从战国、秦汉直到隋代则是中医预防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促进了中医预防事业的向前发展。人们从单纯地针对自然界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预防,逐步发展到对生物体从生理、病理、心理、社会诸方面采取防病措施;从被动的防病逐步发展到主动的预防,且方法有了明显改进;不仅注重实践,并开始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分析防病机理,相关著作或专论亦不断产生。

(一)关于预防思想:《黄帝内经》主要产生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其中有关预防的论述构成了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首篇《上古天真论》主要阐发了养生防病措施;次篇《四季调神大论》进一步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汉代《淮南子》谓:“良医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仲景也把“治未病”者称为”上工”,充分强调防病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皇甫谧的《甲乙经》、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等,均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了防病问题。如《诸病源候论》曾指出:“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故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这些不同的学术论点,为中医预防学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关于瘟疫预防:在我国历代典籍中屡有瘟疫的记载,至汉代则更为翔实。由于瘟疫猖獗,给人们生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当时的医家曾对天花、鼠疫、百日咳、麻疹等传染病在世界上首先作了详细的描述;对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载“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防止与病人接触及水源、饮食污染;采取隔离措施,以阻止疫病的传播。《晋书》载云:“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不得入宫”。隋代曾设“厉人坊”来隔离麻风病人……。这些均为有效的防疫措施。

(三)提倡除虫灭病:对于各种致病虫害,提倡及时杀灭。《周书秘奥营造宅经》曾以中草药杀蛆;汉代巳用艾、硫磺、雄黄等药物熏蒸房屋和衣物,杀灭蚊蝇;《神农本草经》发现水银能“杀皮肤中虱,”“雄黄杀毒虫、虱”,百部亦可“去虱”;《肘后方》制有“六味熏衣香”对衣物进行消毒;《诸病源候论》认识到“寸白虫”(绦由)是因吃没有煮熟的牛肉所致,故强调必须煮沸杀之……。

(四)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认识到优美的环境和搞好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健康长寿的必备条件;《周书秘奥营造宅经》要求城镇房屋要疏通沟渠,排除污水,无有秽气,清静优美,方不生疾;汉代巳有木制洒水车喷水除尘,这对于保持城市环境卫生有着重要意义;每于节日,宫府即差人打扫卫生,清除垃圾。在汉代画像砖中,就有扫马粪、除虫等内容,出土的阿房宫下水道与汉代厕所模型等,均是历史的见证。


保护水源,以防病从口入。《管子·禁藏篇》曾要求于春季挖除井中淤泥,换以新水,以保持水源清洁;《吕氏春秋·五味篇》提倡饮水须“九沸九度”;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用茱萸叶消毒井水等等。

国人民用水沐浴的习惯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政府就规定大小官员与士兵必须3~5天清洗一次,并要求勤换衣服;注意饮食卫生更为重要,《金匮要略》曾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伤人”、“生果停宿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如此判断食物能食与否,实是比较科学的。其他如漱口、勤洗手足、勤洗衣被……此间亦有许多记载。

(五)开展健身防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健身运动与防病治病相结合的国家。远在氏族社会,人类就已经采用运动方式来防病健身。至战国、秦汉之际,健身运动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各种健身术相继产生。《庄子》把健身术称为“导引”,并介绍了一些基本练习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曾以“导引按跷”防治疾病;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文物中,即有《却谷食气篇》和《导引图》,乃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导引文献和图解,图像与现代保健操相比,有不少相似之处;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曾谓:“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东汉末年, 华佗在前人导引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基本动作,创导出了“五禽戏”,用以健身防病,取得了显著效果。华佗长年坚持,“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吴普仿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五禽戏的产生,使健身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晋隋时期,健身方法不仅形式多样,且养生健身专著相继产生,诸如嵇康的《养生论》、葛洪的《抱朴子》、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导引养生图》等,至今仍有研究价值。

(六)尤重修身养性:由于社会交往的日趋频繁,因情志所致的疾病与日俱增。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修身养性、调摄情志,以防止身心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论》要求“清虚静泰”、“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只要做到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和调,大有益于健康。

(七)注意保养气精:晋隋前后,佛、道两教盛行,神仙、道士“应运而生”,炼丹、服食、神仙之术充斥于世。其间虽然“糟粕”甚多,而“精华”亦复不少。如在老庄著作和《内经》等中医经典中,反复强调应清心寡欲、节制房事,勿令肾精亏乏等见解,均有其重要防病意义。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此间的医家们亦十分重视脾胃的调养,如《内经》等著作中经常告诫应饮食有节、不可偏嗜、少食辛辣肥甘厚味……。同时还根据脾肾理论而研制出许多丸药。服之以延年益寿,防老却病。

(八)重视天人相应:人类生活于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理条件和自然气候变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体。古代医家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天人相应”的观点。如老子、庄子、管子均主张应主动地与自然相适应,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


生”(《管子·五行》);荀子更是强调人应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根据气候变化而采用相应的调摄方法,慎防邪气侵犯;《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谓“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即是采用不同方法适应自然变化的生动例举。 此外,其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措施,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有关著作中亦有散在记载。由此可见,从战国至晋隋时期近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医预防学的框架已初步形成。

(三)、中医预防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唐宋~明清)

盛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政治安定,经济发达,中医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预防医学亦得到了高度重视;宋元至明清,战乱频繁,疫病流行,使得人们对于瘟疫的认识及防治有了深入研究。因此,我们说,唐宋至明清实际上是中医预防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其中最为突出的又主要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预防瘟疫棗对传染病学的重大贡献:数千年来,由于瘟疫(如天花、霍乱,鼠疫)的反复流行(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约500年间就有367次大的流行)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秦汉前后,人们对此虽有一定认识,然预防经验实属甚少。直至唐宋,孙思邈的《于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中,对瘟疫的研讨才有了一定突破,防治经验才逐步丰富起来。

而真正对瘟疫有较深入系统的认识,有较丰富防治措施,则主要是明清时期。明代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死亡的惨状,“静心穷理”,发现瘟疫主要是由”口鼻而入”或相互接触所致;其性毒烈,不同于六淫;结合发病特点应采取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治疗当以清瘟败毒为主。吴氏的见解,实为后世认识和防治本病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士雄等名家辈出。他们不仅认识到麻疹等呼吸道传染病是由“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引起,亦发现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是由于食用不洁或腐败食物所致;皮肤传染病是通过接触感染“虫毒”、“风邪”所致;发现体质的强弱在预防疫病上的重要性……。这些见解,对于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生,无疑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历史时期对疫病的预防,最常采用的有如下几种措施。

1. 药物预防:《千金要方》中载有辟温杀鬼丸、雄黄丸,这些药物既可燃烧,又可佩戴,还可吞服,具有避免邪毒、防止“卒中恶病及时疫”之功;《景岳全书》则用“福建茶饼”进行口腔消毒,以防病从口入;李时珍提出常食大蒜可预防疫痢、霍乱等病。药物外用预防疫病记载亦甚多,如《外台秘要》中将“辟温病粉身散”搽于全身皮肤上进行预防,明清之际用雄黄酒外涂,亦有较好效果。

2. 隔离预防:清代陈耕道在《疫痧草》中说:“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兄发痧而预使弟服药,盍若弟发痧而使兄他居之为妙乎?”强调了隔离的重要性。清·熊立品《治疫全书》亦告诫“温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服”。

3.空气消毒:《本草纲目》等书中多处记载,谓凡疫气流传,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磺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4.蒸煮消毒:对病人接触过的衣被等,李时珍提出应放于蒸笼中蒸或开水煮沸进行消毒,则“一家不染”。

5.消灭虫害:积极消灭虫害,可切断传播媒介,防止疾病流行。如清·洪雅存《北江诗话》载云:“赵州有怪鼠,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吐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其提倡消灭老鼠,杜绝后患。至于灭蚊、蝇、蛆、虱等虫害,《千金方》、《本草纲目》诸书中均有较详记载。

6.改进消毒: 据宋·沈括《忘怀录》所载,唐宋时期就有专门淘井的人,并提出了修造能够澄滤、消毒及加盖保护的水井。清·陈无择于《石室秘录》中指出:饮水消毒,可用“贯众一枚浸入水缸之内,加入白矾少许”。 明清之际的医家不仅认识到瘟疫及时有效预防的重要性,即便是已病之人,亦强调在发病过程中注意“先安未受邪之地”(叶天士语),以阻止病邪深入发展与传变。

(二) 人豆接种棗人工免疫法的创造发明:早在晋代《肘后方》中,已记载用疯狗的脑子敷在被疯狗咬伤的局部创口上,预防狂犬病的发生;隋代《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的“射工病”,与现代医学的恙虫病、斑疹伤寒很相似,书中提到“若得此病毒,仍以为屑,渐服之”,这一方法类似于现代应用疫苗的人工免疫法。不过,上述方法仅是我国医学史上有关免疫思想的萌芽,尚未达到防治疾病的实际效果。据清初朱纯嘏《痘疹定论》所云:宋真宗(公元11世纪)时,有峨嵋山人为丞相王旦之子王素接种人痘(痘乃痘疮,即天花)。这是我国人痘接种术的最早记载。史料证明,16世纪下半叶,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已经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清初张琰《种痘新书》载云:其祖上数代推行种痘术,“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人耳。”《医宗金鉴》介绍了四种种痘法:
(1)痘衣法棗把痘疮患者的内衣给接种的人穿上,以引起感染,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方法;
(2)痘浆法棗采取痘疮的泡浆,用棉花蘸塞于被接种者的鼻孔,以引起感染;
(3)旱苗法棗采取痘痂,研末,以银管吹入鼻孔;
(4)水苗法棗采取痘痂调湿,用棉花蘸塞于鼻孔。早期的种痘术,所采用的是天花的痂或浆,叫做“时苗”。这类疫苗危险性大,有时可造成一次人工接种的天花。以前人民在种痘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取得选择苗种的经验。清代郑望颐《种痘方》中主张用毒力减低的“熟苗”,并提出在小儿身上连续接种以养苗。从而提高了种痘的有效率与安全性。

中国人痘接种术不久即引起其他国家的注重和仿效。1652年,名医龚廷贤的弟子戴曼公到日本时,曾带去了这种方法;公元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北京学习种痘;18世纪20 年代以后,人痘接种术传人土耳其、英国等地,它比英国柏克立的乡村医生琴纳发明的种牛痘预防天花至少要早500余年。由此可见,中国人痘接种法实不愧为世界人工免疫学的先驱。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就曾对人痘接种术倍加赞扬:“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就有这种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三)劳动保护棗注意避免职业病的发生:早在隋唐时期的医书中,就有关于劳动保护方面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云:“凡古井冢深坑阱中,多毒气,不可辄入,必须入者先下鸡鸭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是有毒,便不可入。”《外台秘要》指出:矿井内可在人入之前放进六畜,“若有毒,其物即死。”明代《农政全书》中亦说:“地中之脉,条理相通,有气伏引焉……缱灯火下视之,火不灭是气不尽也。”可知当时已经用动物和灯火试验来探测古冢、沉坑、矿井中的有害气体。

宋·孔平仲所著《谈苑》中曾对水银中毒、煤气中毒、矽肺等职业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进行了较详的介绍;《本草纲目》、《景岳全书》以及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书中对铅中毒、煤气中毒以及其它职业病均有较正确的记载,并介绍了一些有效的防治经验……。这些经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防止某些职业病的产生发挥过较大的作用。

(四)自我保健棗积极推广养生健身防病:唐宋以后,乃是中医养生防病活动的“兴旺”时期,此间无论是封建统治者、文人学士,还是医家,甚至普通百姓,均十分重视健身养生防病,并从各种不同角度阐发养生机理,创导健身方术。从唐代孙思邈至清代叶天士等人,他们的寿命大都超过古稀之年,这与他们善于养生是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仅刊行的养生学专著或专篇,竟有180余种之多。其中较为著名的如孙思邈的《孙真人养生法》、《孙思邈卫生歌》,施肩吾的《养生辨疑诀》,宋代周字忠的《养生类纂》与陈直的《寿亲养者新书》,元代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明代万全的《养生四要》和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与唐千顷的《大生要旨》等等。各种健身之术的广泛流传,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防止疾病产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医预防学的研究目的和范围

一、中医预防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预防学具有六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一)注重“防变”:未病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发生,中医、西医抑或其他医学是一致的。而一旦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该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则是中医预防学区别手其他预防医学的关键所在,实属中医的独到之处。诸如,运用中医药,常可有效地阻止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病的发展、传变,防止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菌痢、肾结石等病的复发。这一特点,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二)强调综合预防:中医预防学不仅把人类当作生物体进行预防,而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从生理、病理、心理、社会诸方面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发生或复发,其效果自然要比单一从某一方面进行预防要好。例如,为了防止某些内科杂病的发生或复发,常常要求应保持精神情志的乐观舒畅、注意饮食忌宜、加强体育锻炼,乃至劳逸起居等等。如此着眼于从整体上进行预防,亦属优势和特色。

(三)药源丰富:与一些先进国家比较,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还显得比较薄弱,缺医少药问题还未有效地得到解决,因此单靠西药防治疾病还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尤其在农村、边疆)。而中药大都是一些植物及矿物,乡村、山区到处可见,若用于防病,常可“信手采来”,用之不尽,且制作方便,价格低廉,以此防病,显然符合我国国情。

(四)方法简单:除了药物炮制程序比较简单外,一些除害灭病的方法、养生防病的基本措施等,均较简便,切实易行,很容易为广大群众掌握。并且,中医防病措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也是其他医学所不及的。

(五)副作用小:无论是开展健身运动,抑或中药药物预防,都具有副作用小或几无副作用的优点,易为群众所接受。

(六)效应可观:诸如气功、太极拳、各种保健操的健身防病效果,已为世界医药界所公认;中药及针灸等法预防传染病,疗效亦相当可观,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防发或防变,更使一些病人获益匪浅。

二、中医预防学的研究目的

明确了中医预防学的基本特色,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目的就不难理解了。

(一)发扬中医所长,以补西医之短:西医在预防疾病方面固然有其特长,而不足之处亦不少,如目前农村地区还普遍药源不足,一些化学制剂副作用较大,不便于掌握使用等,而中医药恰恰在这些方面具有长处。在预防效果上,中医药亦可弥补西药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一些因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如流感、流腮、流行性出血热等),目前尚无理想方法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而用中医药常可收到良好效果。又如体虚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西医尚未开展药物预防,而用扶正固本的中药进行预防性治疗,即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再次发作。再如像养生健身术,是西医防病措施中所没有的。因此,用中医之长,补西医之不足;或用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以便创造出中国独特的预防医学。

(二)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健康水平:此乃是继承、整理、提高中医预防医学的根本目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中医药预防措施,不仅是现在,即便将来亦将会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三、中医预防学的研究范围

正由于研究中医预防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因此它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病或某一方面的疾病,不仅仅只研究具有预防功效的药物,但凡有预防作用的其他传统方法(如养生、针刺等),均应属此;除了要针对可能发生的疾病预防外,一些已发生了的疾病则应防止其发展或复发。具体言之,中医预防学主要研究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传统的养生方法:长期遵循中医养生方法,即可体格健壮,身体安康。故传统的养生术乃是一具有中医特点的防病措施。

(二)研究基本的综合预防措施:即在突出中医传统的综合预防特色基础上,介绍环境卫生管理及除害灭病等防病内容。

(三)研究常见病证的预防:即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如中药、针灸、敷贴、食疗等)以防止多种传染病及其他病证产生;或综合各种有效方法预防某些疾病的加重或复发。

(四)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整理提高中医预防措施: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或临床系统观察中医预防的实际效果,乃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这不仅可进一步从理论上证实中医预防方法的科学性,同时还可不断促进理论上的深化和预防措施的科学化,以提高预防效果。


中医预防工作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为了促使中医预防工作的深入研究和全面开展,在实际工作中常可参照以下一些基本的思路与方法,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中医辨“因”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中西医是两套不同的医学理论,它们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各有所长。正因如此,人们在临床实践中十分注意相互取长补短,以提高疗效;开展中医预防亦不例外,亦应结合西医辨病, 取彼之长,为我所用。

所谓辨“因”,指在开展预防工作时,应结合中医理论分析可能致病的原因,而后针对病因选用预防药物。例如,瘟疫流行一般从口鼻而入,故在未病之前宜选用清热解毒辟秽之品预而防之,肺心病缓解期,常表现为一派气虚血瘀之候,可选用益气活血之品进行预防性治疗,以减少再次发作。

西医注重辨“病”是人所共知的。如果在运用中医药预防时密切结合辨病,常常大有益处。例如,西医学已经证实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媒介是鼠类;乙型脑炎乃通过蚊子传播,钩端螺旋体病则是经由鼠类、家畜等传染。对此三病,中医学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方法;与之同时,若能结合西医认识,广泛开展灭鼠、灭蚊等防疫措施,及时切断病源,则可更好地达到预防效果。

二、急则防“标”和缓则图“本”相结合
中医的标与本,只是相对概念,主要是用以说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的。如症状为标,病因是本;新病、急性病是标,旧病、慢性病为本……。开展中医预防工作,尤应处理好标本缓急的主次先后。

所谓急则防“标”,主要是指某些传染病的流行阶段,应积极地运用各种方法防止其相互传染。缓则图“本”,其所指主要有三。一是指平时要坚持除害灭病,讲究卫生,严防各种疾病蔓延;二是指要长期注意养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三是指的慢性疾病应做好“既病防变”或“既病防发”。

治标与图本的有机结合,亦系中医预防学的又一特色。

三、自身调护与群体预防相结合

自身调护,即是要求个人平时要善于从多方面(如养生、健身、讲究卫生等)进行预防。若能长期坚持下去,体质必定健康。

群体预防,则是号召广大群众集体行动起来,做好除害灭病等各项防病工作。我国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中的“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即是谓此。例如,流脑流行时,一方面应做好隔离、消毒等防疫工作,一方面可在易感人群中运用中草药进行大面积的预防。

四、传统预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运用传统中医方法预防疾病,事实证明确有良效。而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取得预防效果?作用机理如何?目前的研究工作显然还不够深入细致,有些道理还阐述不够清楚。因此,在广泛开展中医防病工作的同时,还应借助现代科学手段对那些认识不太清楚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使这古老的、传统的防病措施,从理论上再来一次飞跃。

目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工作是很多的。以中草药为例,大多数中草药的药理和化学成分还研究得很不够,对于药物预防机理,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研究。而对这种状况,药物预防的现场实验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实践告诉我们,对于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常不十分明了的中草药,不可能等各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都研究清楚了以后,才去研究其预防效果。因此,中草药的预防研究可以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开始现场实验,以反复考核其实际预防效果。把经过筛选出来的有效药物再作药理学研究和化学分析,然后再实践棗进行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合成,制备新的复方,改进用法,最后可望形成药物预防机理以及其他有关方面问题的理论。这种研究药物预防的方法(即先现场或临床,后药理和药化分析),正是前几年我国在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研究中所走过的道路。这是结合中医药特点进行研究药物预防的一个积极而又科学的方法。

千百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的几十年内,中医药防病工作经历了一个由粗浅到较为深入、由零散到较为系统、由个体预防到群体防护、由实践逐步向理论方面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医预防学基本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中医预防工作一定会逐步深入发展下去,既古老而又新兴的中医预防学一定会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重大的贡献。

常见疾病的“既病防变
如果说养生防病、除害灭病及常见传染病的“未病先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那么常见内科病的“既病防变”的目的则是为了阻止某些已经产主了的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传变或复发。

1 既病防变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深化,“既病防变”、“既病防发”的防治医学思想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些疾病即便平时非常重视预防,有时仍然难免产生。对于这些疾病,除了积极地进行治疗使之痊愈外,对一些慢性疾患的稳定期、缓解期或轻浅阶段,运用中医药阻止其发展或复发,显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中医亦将此视之为“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历代对此皆有较深入的研究。


2 预防对象

对慢性疾患广泛开展预防性治疗常还不现实,必须结合各病的发病特点,有目的地进行预防。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的缓解期,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常可明显减少复发;中风先兆者,运用中医药可阻止其向中风病发展;结石病的防发则应在结石排出后进行……。总之,“防变”措施主要是在缓解期、稳定期或轻浅阶段开展,而一旦旧病复发或加重时,则应以治疗为主,只有待病情再次缓解或稳定后,再采用“防发”或“防变”措施,不然反于病情不利。

3.预防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基本措施:包括养生、健身,以及防止该病复发的注意事项等;②饮食调护:即选用有防治作用的食疗方饮食之,以促使病情康复;③方药内服:为防发与防变的主要手段。由于病人大都体质差、病程长、恢复慢,故预防服药时间一般较长,要有信心,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④其他措施:如针灸、薄贴、按摩等。这些方法既可单独采用,而更多需要综合防治之。

4.用药机理
由于各种疾病发病原因及病理变化错综复杂,故用药(包括针灸等)机理自是各不尽然。但从总体来讲:①根据久病多虚之理,重在运用扶正之品来提高正气及抗病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②祛除未尽的邪气,如慢性肾炎、慢性胃炎运用活血化瘀之品,泌尿系结石排出后再续服金钱草,目的均在于此。


常见传染病的“未病先防
中医学很早就已发现某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并对这些疾病的原因、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观察研究。在病因学方面,人们从传染病的一系列现象上,认识到自然界存在某些独特的致病因子,并每以瘟疫、疫疠、温毒、蛊毒等名称来概称之;发现传染病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又有冬温、春温、暑温、湿温之说;在传播途径上,初步认识到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接触是传播传染病的基本途径。如《疫痧草》记载:“家有疫痧(猩红热)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在预防方面,亦为后世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近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更总结出了不少有效方法,为防止某些疾病的流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介绍具体内容之前,应明确以下几点:

1.重在未病先防 即传染病的预防目的,旨在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止致病因素在健康人群中传播,预防疾病发生。如流感、流脑流行期间,每用中药、针刺等预而防之,目的即是。

2.关于预防对象 运用中医药预防主要是针对下列三种情况:
①用于某种传染病流行时高度受威胁的人群;
②用于密切与病人接触者及带菌者;
③用于某些岗位上的特定人员,如与疫水接触的农民、有可能发病的司机、医务人员、飞行员等。

3.关于预防方法 主要有四。
①基本措施:包括早期发现,隔离与治疗,消灭传染源等;
②空气消毒:用药物制成烟雾剂或气雾剂进行消毒,如食醋;
③方药内服:剂型包括汤液、片剂、丸剂。此法最为常用,简便易行,工矿、农村均可开展。
④其他措施:包括药物喷喉、滴鼻、针灸、食疗……等。上述诸法,既可以单独采用,而更多的是综合运用。

4.关于预防机理 中医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目的在于祛避邪气和提高机体正气。现今研究证实,大多数清热解毒药及其他类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一些中药如黄芪、甘草,以及针灸等,具有增强机体对细菌、病毒的抵抗力的效能。

空气消毒时,人们自然地将药物的烟雾或气雾颗粒吸至呼吸道的粘膜,以之杀灭病原体;运用喉喷、滴鼻或药物涂鼻,意将药物施用在病原体侵入的门户上,以保护局部,产生屏障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药预防与西医药预防接种不同,因中医药一般不能使人体获得免疫;同时中药预防还兼有治疗轻症(包括带菌者)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矛盾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总其大要,不外关系到人体本身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外环境,主要指生活、工作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等。内环境,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正气。正气强弱则与体质和精神状态有关。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们在长期与自然作斗争中逐渐适应了自然。但是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或工作、生活环境受污染,周围环境卫生差,又可使人致病。

:如六淫和疫疠致病,均与气候因素有关。春天气候多风,常发生风温病证;夏天,特别是暑天,气候炎热,则常发生热病和中暑;秋天天气敛肃,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冬天气候严寒,则易于外感寒邪为病。同样,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也与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反常,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有其气,则更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多流行于冬春季节;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则多流行于夏秋季节等,因为那时的气候条件更适合于这些疾病的致病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地域因素: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常有不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吃鱼而嗜咸,病多痈疡;西北高原地区,气候燥寒,经常处在风寒冰冽之中,吃的是肉食酥酪和牛羊乳汁,体质肥壮,卫外固密,则外邪不易侵犯而多发内伤病。此外有些地区因缺乏某些物质,而有地方病之发生,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多见于远离海岸的地区,最常见的原因是缺碘。

生活、工作环境:如工业废气、废物多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毒物,若因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有害物质,则可以使人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粉尘过多,也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还有,当前农药的广泛使用,亦可使有些食物污染,从而不利于人体的健康。此外,有的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有的疾病通过消化道传染,如痢疾、肝炎等。而蚊、蝇则是疾病传播的媒介,所以周围环境卫生差,蚊蝇孳生,空气、水源或食物等受到污染,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外环境还存在着其它某些致病因素,如外伤、虫兽伤,精神刺激等。而劳累过度,久视、久坐、久立、久行也能使人致病,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中医预防学包括疾病的早期先兆,转变预兆及不样凶兆. 无论是时隐时现的报标信号,还是隐藏着的潜证,不管以甚么形式出现,都是人体的报警装置向外发出的信息.

…… 脑 血管意外(中风)……
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或“脑卒中”,以起病急骤、意识障碍、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点。中医历代文献均有对本病的记载。并且对于中风先兆症状的认识及预防,前人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证治汇补》指出:“平人手足麻木,不时晕眩,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西医学结合本病病因病理而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包括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导致本病的最基本原因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以及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情绪激动、用力太过或血压降低、血液凝固性增高等为常见发病诱因。由于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约占中风病的80%以上,加之这两病于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对中风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针对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的。

(一)未发病前的调摄与防治:凡年龄在45岁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脑硬化等病者,积极养生与防治,对于防止中风发生有重要意义。除可参考“高血压病”的基本措施外,还应做到:

1.调摄精神情志,切忌过份激动如愤怒、焦虑、兴奋、大惊大恐等;慎防跌仆摔倒;平素用力不可过猛(如大便、剧咳)及劳累太过。

2.现代医学认为脂质代谢失常、血脂增高是动脉硬化的基本因素,而血脂增高常因进食动物脂肪过多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所致,同时与肝炎、糖尿病、肾病,肥胖及内分泌功能失调亦相关。对此,要注意饮食的调理,如食宜清淡、少食肥甘等;若有肝炎、糖尿病等病,应积极治疗,另一方面还可选用下列方药服之。

(1)红花油:红花种子含油量比大豆、棉籽等均高。红花油国外已广泛用作食油。更重要的是,红花油中的亚油酸含量是目前已知所有油中最高的(73~80%)。亚油酸能降低血胆固醇含量,长期食用,可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等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大蒜:每日食生大蒜6克以上,长期坚持,能防止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血胆固醇升高,清除脂质在血管壁的堆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溶解体内“瘀血”的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大蒜甙和大蒜油中某些含硫化合物。

(3)血脂宁:山楂、首乌各15克,决明子9克,橘皮4.5克,猪胆汁0.2克。此为1日剂量。碾末装入胶囊,分3次服。3个月为一疗程。

有人用此方防治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发现是一疗效较好而无副作用的降脂药,可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粘度。

(4)山楂降脂片:每片含山楂提取物0.06克,每次2片,每日3次,连服4周为一疗程。有报道以此片防治高脂血症,结果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脂蛋白显著下降。 3.凡患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者,应坚持开展气功锻炼,具有预防中风的良好效果。根据高血压病的病理特点,宜练静功,开始练放松功,后以站桩功为主;先练坐式,后多练站式;并经常辅以保健按摩。练功时要求心静、放松、气沉。所谓气沉,是在自己意念主导下,把上逆之气沉下去。练时,先轻轻呼一口气,吸气时意想气自上而下,从胸部下沉到丹田。

高血压病人大多感头重脚轻、头部烘热、眩晕、下肢酸软无力、站立不稳、此即“上实下虚”。多练站桩功,使气向下沉、导气血下行,减轻头部充血,从而有利血压下降。

为了探讨气功对降低高血压性中风的发生率、死亡率的功效,有人于1982年对在1959~1964年间(18~22年后随访)住院并接受气功综合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4例进行随访复查,并与同期住院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随访组作平行对比,结果发现气功能改善大脑皮质机能活动,调整机体内植物神经的平衡协调,增强对外界不良刺激的防卫能力和改造性格使趋于温和、自控等。所以气功除降低、稳定血压外,可能亦同时通过以上途径和机制降低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从而发挥预防中风、改善高血压病预后的积极功效。

4.脚腕转动疗法。即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年龄45岁以上,并有可能发生中风的患者,可于每日早晚睡在床上或坐在床上开展此疗法:先将脚背伸直,两脚腕向外转动15次,向内亦转动15次;然后两脚背缩回竖直,两脚再向外转动15次,向内转动15次。长期坚持此法锻炼,有预防中风发生的作用。

5、关元百日灸。即每年从立冬日起,将艾点燃,对准关元穴灸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连灸100天,可预防中风发生。

除防治高血压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外,还应积极防治有可能导致中风的其他疾病。如脑血栓形成亦可因脑动脉炎等所致;脑栓塞主要由风心病、冠心病的脱落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而发生……具体要求详见有关专业书刊。

(二)中风先兆的诊断与防治:鉴于中风前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先兆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国内许多单位正在开展“中风预报”,并积极在中风先兆阶段进行防治,以防发生中风。

1.中风先兆的诊断依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年龄在45岁以上,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②近期内反复出现突发性的、一过性的、可逆性的(大都在24小时内逐步缓解的)以下征象而用其他原因无法解释者:


头晕胀痛,两眼发花,头重脚轻,面赤耳鸣,恶心想吐,手足麻木无力,黑蒙,甚者语言謇涩、血压升高。

言语不清,失语、失读、失写。

突发眩晕昏厥,吞咽困难,步履不稳,行如醉汉(步行偏向一侧,呈弧形线前进);或偏盲,眼球震颤,舌伸向一侧,双侧瞳孔不对称,偏身感觉障碍等。

单侧肢体麻木、力弱,一过性半身不遂。

此外,还可出现太阳穴处静脉明显突起;四肢肌肉跳动,无名指一时性的挛缩;睡卧自觉身体沉重,或睡中口角流涎等;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或有动、静脉交叉压迹征。

由于每个患者的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临床见症自然有轻有重,有多有少。只要具备有上述一组症状者,即应引起注意,并结合病史而综合考虑,及时进行防治。 ③若将发生缺血性中风,其血液流变学有多项指标(平均7项)异常。其观察指标主要为血细胞压实体积、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在血浆中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

近年来,人们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以预测中风,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据上海第一医学院报导: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浓稠性、粘稠性、凝固性明显增加,血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表面电荷下降,聚集性增大,即出现血液流变学的“浓、粘、凝、聚化”现象,并认为此属中医“瘀血”范畴。而当高血压老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由正常转化为多项极度异常时,则不久即将会发生缺血性中风(以及心肌梗塞)。从而为预测本病提供了一定客观指标。 2.中风先兆的防治措施 一旦发现有中风先兆征,应及时防治。如要求患者安静休息,不要紧张,以及节饮食、慎起居、远房事、养精神等;同时运用下述方法,以截断病情发展。

(1)辩证用方

①凡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血菀气逆,风痰上扰,证见面红、头晕目眩、步履不稳、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一过性半身不遂、舌红脉弦者,治当滋阴镇肝熄风,引血下行;宜用镇肝熄风汤加减:牛膝、生赭石、丹参各30克,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各15克,茵陈、麦芽、菖蒲、大黄、甘草各10克。煎汤频服。②凡痰湿内盛,肝风挟痰上扰,气血上逆,证以形体肥胖、舌苔厚腻、头晕目眩、语謇舌强、肢体麻木或一过性半身不遂,甚或昏仆者,治宜豁痰熄风通络,引血下行,常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白术、茯苓、天麻各12克,僵蚕、胆南星、大黄各10克,钩藤、桑枝各15克,怀牛膝、代赭石、丹参各30克。煎汤频服。


中风先兆的防治,各地分型甚多。如张氏分为肝风痰瘀、痰瘀化热、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四型;詹氏、黄氏等分型更多。我们一般分做以上两型,在此基础上再随证加减:热象明显加黄芩、栀子;气虚加黄芪、党参;瘀象加当归、山楂、桃仁等。由于中风先兆的出现与“气血并走于上(头部)”有关,故防治过程中无论哪一型均应“引气血下行”,两方中重用牛膝、代赭石,目的即在于此。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云:“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症无上之妙品”,代赭石有助牛膝引血下行之功,张锡纯“生平治此等症必此二药并用,而又皆重用之”。大黄一味,用之得当,其效亦好。此外,凡一过性神昏窍闭者,必要时还可选用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药服之。

(2)经验方药

① 丁氏七妙汤:生芪30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金银花15克,夏枯草12克,当归、赤芍、防风各9克,生甘草5克,鲜桑枝30厘米。血热者加丹皮9克,倍用夏枯草;手足木甚者加牛膝15克,淡竹叶12克;手足麻甚者加太子参30克,豨莶草15克;口干舌燥加生地30克,石斛9克;气不顺者加沉香3克冲服;心悸不寐加枣仁9克,珍珠母(先煎)30克;便秘加生大黄6克(后下)。

凡年过半百,自觉手指(或单侧、或四肢)发麻,或手足抖动不能自主,面红如醉状,头目眩晕,头重脚轻,唇舌发麻不灵,言语不清,或失语善忘……。丁氏即以此方预防发生中风,认为效果显著。

②中风片:川芎、赤芍、草决明、菊花、地龙、水蛭,共制成片剂。陕西中医学院以此方预防有可能发生中风者150人,结果全部有效。

③丹参制剂:若有条件检测血液流变学并发现异常,或系一过性脑缺血者,均可选用丹参制剂。如复方丹参片每次4~6片,每日3次;或丹参注射液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输入,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或用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对血液流变学异常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④灯盏花注射液:本品为菊科飞蓬属植物短亭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的全草,性味甘温微苦,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是云南防治中风的经验方。动物实验表明,本品有增加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减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并能改善血液的高粘状态。上海中药二厂将灯盏花的有效成分制成静脉针剂。有人以此对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的病人进行防治,每次16毫升(含6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内静滴,每天1次,连用14天。经三年观察随访,结果无1例发展为中风,同时血液流变学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用以治疗5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显效率为91.9%。

(3)针灸预防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先灸足三里,绝骨,后灸涌泉(均双侧),每日灸1次,每穴灸15分钟左右,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直至症状消失一周后为止。

预防医学基础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用预防为主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的消长规律,采用基础科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等方法探查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给予定量评价;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伤残和夭折。

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亦称为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分针对环境的措施和针对机体的措施。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对于不良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土壤和食物的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污染)和职业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则更须通过环境监测,掌握这些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环境的卫生要求及其理论依据。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即临床预防,对患某些病者,及时治疗,防止恶化。对慢性病患者则通过医学监护,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尚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以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职业病预防

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常接触到有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是指职业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例如: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因素以及不良的劳动组织、过大的劳动强度、个别器官或系统的过度紧张,不良的体位等,这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对人造成不良影响,损害职业人群的健康。凡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确由职业危害因素作为病因引起的疾病通称为职业性疾病。

职业性疾病的特点:
(1)职业病病因明确,在控制病因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
(2)大多数病因可以测知,且须接触达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即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应关系;
(3)在相同接触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恢复也较容易,因而必须在疾病的可复阶段,早期发现而予以处理;
(5)目前大多数职业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以对症处理为主,且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中的发病,这是与传染病完全不同的。所以对于职业病,关键在于全面执行三级预防。

职业病种类:

目前我国公布的职业病共9类:

1.职业中毒
2.尘肺
3.物理因素职业病
4.职业性传染病
5.职业性皮肤病
6.职业性眼病
7.职业性耳鼻喉疾病
8.职业性肿瘤
9.其他职业病

高血压病(眩晕、头痛)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长期精神紧张、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饮食中含盐量高和大量吸烟者发病率高。临床上以头晕头痛、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血压升高等为基本特征。晚期病人常伴有心脑肾等器质性损害。

结合本病临床表现,一般属中医“眩晕”、“头痛”病范畴;主要由情志内伤、肝肾阴亏阳亢或饮食不节,痰浊壅滞所致;治此常以滋阴平肝潜阳或除痰祛湿等为大法。

如何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或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用中西药降压治疗,忽略了从发病原因方面去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尽管把血压降了下去,而一旦停药血压又会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不断升高。因此,对于本病应做到“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相结合。实践证明,对已病者采取有效的防病措施,大都可以截断扭转病势。

(一)基本措施:

1.无高血压病者,应做到未病先防,如平素应积极开展养生防病;偶尔发现一二次血压升高,即应引起重视,如定期复查、及时开展防与治。

2. 一旦患有本病,原则上一期高血压病应重在防而兼顾治,以防发展;二期、三期合并有心、脑、肾器质性损害者则在中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注重于防,以阻止病情恶化。

3.患病后应加强摄生调养,尤其要保持心情舒畅,不必恐惧、焦虑和紧张。只要情志畅达,气血阴阳协调,自有益于本病的康复。

4.注意劳逸结合,慎防劳心、劳力和房事太过。紧张的脑力劳动者尤需注意休息、娱乐;否则,长期精神紧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小动脉收缩,从而使血压增高。房事太过亦是如此。

5.经常散步或户外活动,以及郊游览胜,可促使气血阴阳平和,降低并稳定血压。

(二)饮食调护:

1.控制食盐量 正常成人每日摄入6克食盐为宜;患高血压病尤其是合并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则应减量,一般每日3~4克。

2.限制饮食,防止过胖 饮食要有节度。长期食量过大,易使痰湿内盛而肥胖,肥胖者又易发高血压病。所以高血压病(尤其是体胖者)要适当限制饮食,或少食精白米饭,多食糙米及杂粮;并可运用“揿针刺耳穴法”减肥。

3.食宜清淡,少食肥甘 对饮食的基本要求是以清淡素食为主,少食肥甘油腻,饮食合理搭配。此外,还需了解三点:①宜以豆类及谷类为主食,如黄豆、大麦、小米、玉米、小麦、高梁等,以白莱、芹菜、西红柿、豆芽、菠菜、萝卜、海带等为主要蔬菜;多食新鲜水果如柑橘、山楂、苹果等。②少食或不食动物脂肪,而以植物油如豆油、棉油、糠油等为主;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螃蟹、带鱼、鱼子等。③少食发物如雄鸡、猪头肉、狗肉、鹿茸等,因这一类发物均易耗损肝阴,使肝阳易亢,病情复发或加重。

4.戒烟忌酒,少食辛辣 烟酒及辛辣之品对人体的危害对高血压病的危害尤为明显。如烟草中的尼古丁易使人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对本病不仅易诱发中风,还会促使内源性(肝)胆固醇合成,血脂升高,引起动脉硬化和加重高血压病。

5.因时因地,坚持食疗 即结合具体情况,经常选用下述食疗方服之,亦有防治效果。

(1)葛根粥:粟米100克,水浸一夜滤干,与葛根粉60克同煮粥食,每日1次,常食。

(2)山楂晶:亦可用山楂冲剂当饮料经常冲服,具有降脂、防高血压之效。

(3)淀粉粥:鲜葛根150克,沙参、白芍各30克,共经水磨后澄取淀粉,晒干备用。每次用淀粉30克,粳米60克,煮粥食,每日1次。

(4)玉米粥:玉米煮粥,经常食之。

(5)鲜牛奶:每日早上喝1瓶,无病可防发生,有高血压病者可防发展。《本草述》谓其能“滋阴养血,制其阳亢”。现今研究,如日本《我的健康》杂志1984年第一期报导,牛奶中富含钙和蛋白质,其预防高血压病效果明显。

防止高血压病并可降压的食物还有洋葱、芹菜、海蜇皮、大蒜、海参、绿豆等。日本人喜用大洋葱10个,切细放入茶壶内加水煮,煮沸后用小火煨,煎到水的颜色如茶样,每天代茶喝1~3杯,两顿饭之间喝最有效。连喝十来天即可使血压降至正常。

(三)方药内服:结合本病多表现为肝肾阴虚、痰湿瘀血滞留的病理特点,近年来国内有人于本病的早中期采用滋阴潜阳、法痰活血之法,以“截断扭转病势”。实践证明,下述方药并不直接产生降压作用,但却具有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阻止病情发展的作用。

1.滋阴通脉丸 葛根、昆布、山楂、丹参、首乌各2份,怀牛膝、泽泻、蒲黄、赤芍、草决明、半夏、麦芽各1.5份,天冬、龟胶、枸杞各1份。按比例,共碾未,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次1丸,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停药一周后再服。可连服3~4个疗程。本方适用于以阴虚为主,其血压偏高而无须用降压药,或症状不显者,亦可作为辅助治疗药,配合降压的中西药使用。

2.半夏化痰丸 半夏、白术、钩藤、泽泻、生大黄、山楂各2份,天麻、菖蒲、茯苓、郁金、昆布、天南星、首乌各1.5份,丹参、桃仁、天竺黄各1份。制法、用量、服法均同上方。本方适用于体形肥胖、痰湿较盛者。

(四)其他措施: 1.针灸 取穴足三里、合谷;内关、太冲;三阴交、曲池、阳陵泉。用泻法,不留针,每天取一组穴。交替使用。

2.药枕 杭菊花、桑叶、野菊花、辛夷各500克,薄荷、红花各150克。混合粉碎后另拌入冰片50克,装入布袋作枕头使用。每剂药可用3~6个月,为防潮,可常取出太阳晒。凡高血压病、正偏头痛,既可以此缓解症状,又可预防早期病人复发。此外,还有用菊花1000克,丹皮、白芷、川穹各250克,制成药枕防治之。

3.气功 一般以静功效果较好,血压过高者宜打太极拳。气功和太极拳动作柔和,姿势松缓,能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放松,使血压下降;心境宁静,有助于消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同时还可改善机体内的平衡与协调。

4.按摩 自我按摩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改善脑内血液循环,使血管微扩张,血流增加,对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硬化有一定效果。可采用按摩健脑功。

Wednesday, June 11, 2008

TCM Malaysia

underconstruction !!!!!!